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發布時間:2024-02-08 16:29:26
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已毋庸置疑,世界各國也紛紛出臺政策積極推進創新。但是,將創新的意義提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樣的高度,則是獨樹一幟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對我國這么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是難以做到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核心動力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思想在中國現有的歷史條件和國情下的具體應用和發展。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內容。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目前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一要務。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關鍵在哪里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復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之所以說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要求,具體而言至少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從國內看,突破經濟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依靠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抓住全球產業轉移的趨勢,充分發揮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消退、工資水平上漲,我國基于低成本形成的國際競爭力被削弱,建立在初級生產要素基礎上的舊動能漸趨耗盡,依靠勞動力、資源、土地投入的傳統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要化解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和深層次矛盾,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本出路在于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從國際上看,抓住新工業革命帶來的趕超機遇需要依靠創新。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材料、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蓄勢待發,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將對傳統產業的產品、商業模式和業態產生深刻的影響,并催生出許多新的產業領域。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出臺新的創新戰略和政策,加強對人才、專利、標準等戰略性資源的爭奪,抓緊布局新興技術,培育新興產業。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后發國家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對于我國來說,現在科技和經濟實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已經具備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條件,我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通過創新驅動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總之,分析國際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趨勢,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生產理論為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觀,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成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